专业的视野 细致的服务

摒弃消毒剂轮换旧观念,做好消毒方法策略【梵通大胆说】

2025-02-25 189

微信图片_20250225112208.png

VANTONG TELLS STORIES

梵通大胆说

行业纵览  知识分享  经验解读

—2025第015期—

在医疗、食品加工、畜牧和公共卫生领域,消毒是预防和控制感染的关键环节。然而,长期以来,消毒剂轮换作为一种传统观念被广泛采用,认为定期更换消毒剂能避免抗药性微生物的产生。但这一做法的实际效果与预期存在偏差,甚至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风险。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,企业消毒应将重心放在消毒方法和策略上,不仅着眼于提升消毒效果,更注重保障人员安全及降低整体消毒成本。摒弃过时的消毒剂轮换观念,转而采用更加科学、高效的消毒策略,已成为当前提升公共卫生水平、确保环境安全的重要趋势。

消毒剂轮换旧观念的弊端 

消毒剂轮换旧观念是一种在消毒实践中长期存在的传统观念,其核心思想是主张定期更换使用不同种类的消毒剂,以避免微生物对单一消毒剂产生适应性及抗性增长。然而,在实际操作过程中,这种策略却暴露出了诸多弊端和问题。

首先,频繁更换消毒剂无疑增加了管理和监控的难度。在实施消毒操作时,不仅需要严格遵循一套复杂的消毒剂替换时间表,而且还需要确保每次更换后新的消毒剂都能得到正确、有效地使用,否则可能导致消毒效果大打折扣。此外,不同消毒剂的存储条件、使用方法和安全要求各不相同,频繁更换还可能引发消毒剂之间的化学反应或物理不兼容性,影响消毒效果,甚至产生有害物质。

其次,频繁更换消毒剂对环境和设备的影响不容忽视。不同的消毒剂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不同,有些可能具有强烈的刺激性、腐蚀性或挥发性,长期使用和频繁更换可能会对工作环境造成污染,损害工作人员的健康。同时,频繁更换消毒剂可能导致设备频繁接触不同种类的化学物质,加速设备材料的老化进程,增加设备维护成本和更换频率。微信图片_20250225112311.png

另外,轮换消毒剂还可能增加交叉感染的风险。如果消毒剂更换不及时或操作不当,例如在更换过程中未能彻底清洁设备表面残留的旧消毒剂,就可能导致新、旧消毒剂混合使用,降低消毒效果,甚至引发新的微生物问题。同时,频繁更换消毒剂也可能增加员工的工作负担和操作失误的风险,从而间接降低消毒工作的质量。

因此,针对以上所提出的弊端和问题,应当积极倡导并实践更为科学、系统的消毒方法策略。这意味着需要根据病原微生物的特性和流行病学规律,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消毒方案,包括选用高效、广谱且具有较长抗菌谱的消毒剂;优化消毒流程和操作规范;建立完善的设备维护和记录管理制度等。通过这些改进措施的实施,旨在实现更为精准、高效且安全的消毒效果,有效降低医疗和环境领域中的微生物污染风险。

消毒剂轮换问题汇总表

微信图片_20250225112408.png

消毒剂轮换利弊对比表

微信图片_20250225112502.png

制定消毒方法策略的重要性

● 消毒因子选择:全面高效广谱

随着消毒技术和自动化消毒设备的发展, 好的消毒剂必须是一个杀菌剂、杀病毒剂、杀真菌剂和杀孢子剂。而且,它的活性范围必须包括最难杀死的微生物(如真菌孢子和细菌形成芽孢)。根据不同的使用环境和消毒需求,选择具有高效杀菌、广谱抗菌特性的消毒剂,确保对各种病原微生物产生良好的杀灭效果。通过精确计算和调整消毒频率和时间,使消毒工作达到最佳状态,从而减少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风险。规范消毒操作,确保消毒工作的专业性和有效性,进一步提高了消毒效果。

微信图片_20250225112642.png

● 消毒方法应材料安全人员安全

好的消毒方法策略强调选择无残留或低残留、对消毒对象无腐蚀的消毒方法。

微信图片_20250225112745.png

● 降低消毒成本

良好的消毒方法策略通过合理规划和实施,可以有效降低消毒成本。该策略首先强调对消毒剂的选择和使用进行科学化管理,避免不必要的浪费。在满足消毒效果的前提下,优先选择低成本的消毒剂和操作方式,进一步节约了资源。此外,新型消毒方法策略还注重优化消毒频率和时间。根据实际需求和病原微生物的传播规律,科学制定消毒计划,减少不必要的消毒次数和时间,从而降低了采购和维护成本。

● 消毒频率与时间的确定

消毒频率和时间的确定应基于风险评估结果。对于高风险区域和物品,如医院、实验室等场所,应增加消毒频率和延长消毒时间,以确保消毒效果;对于低风险区域和物品,如公共场所、家庭等,则可适当减少消毒频率和缩短消毒时间,以节约成本。

● 消毒操作的规范性

消毒操作的规范性直接影响消毒效果。应制定详细的消毒操作规程,明确消毒步骤、消毒剂使用量、作用时间等要求,并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和监督。同时,还需要定期对消毒操作进行检查和评估,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,以确保消毒操作规范、有效。

● 消毒效果监测与评估

制定明确的评估标准和流程是确保消毒效果监测结果准确性的关键。应根据消毒对象的不同特性以及所要达到的消毒级别(如高水平消毒、中水平消毒或低水平消毒),科学设定可接受范围内的微生物数量阈值,例如规定在特定条件下某种病原微生物的消灭率应达到99.9%以上。同时,针对不同种类和用途的消毒剂,必须严格规定其在消毒环境中的最高残留限值,确保消毒剂在完成使命后能够及时分解或冲洗干净,避免对人体及环境造成长期负面影响。

在评估流程上,首先要规范监测数据的收集工作,确保所有相关数据完整无误,并能真实反映消毒全过程的各个环节;其次进行数据分析,采用统计学方法处理数据,找出消毒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;最后生成报告,将分析结果以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,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。只有严格遵守这些步骤并确保每个环节的严谨性,才能保证评估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。

微信图片_20250225112829.png

消毒效果评估流程

消毒知识培训

加强对操作人员的消毒知识培训是提升消毒工作水平的基础。应定期组织培训活动,讲解消毒原理、消毒剂的选择与使用、消毒操作规程等内容。通过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,使操作人员充分理解和掌握消毒工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,提高其专业素养和操作技能。同时,培训还应注重培养操作人员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,使其充分认识到消毒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。人员培训与意识提升在消毒工作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,是提高消毒工作质量、确保操作人员安全、有效进行消毒操作的关键环节。



底线.jpg




在线客服
服务热线

服务热线

400-135-0535

微信咨询
上海梵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
返回顶部